症状 行 为 表 现
Ⅰ 人 际 关 系 障 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喜欢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们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么东西才去拉妈妈的手,(而不是“情感对象”)平常没事就不理妈妈。 〖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没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高兴,常常是没有什么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 〖对人际关系不感兴趣〗对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一群人的交谈,也很少能和他人维持真正持久的友谊。随年龄增长,有些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表现出对“人”不感兴趣的特征。
Ⅱ 沟通 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咬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而不说完整的句子;仿说现象明显,如背诵诗歌、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错用,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
Ⅲ 刻板 行为 〖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 〖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往往表现在吃饭前后、睡觉前后,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和刚回家时,会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这些都被称做仪式性的行为。 〖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玩自己的声音(叫、笑、自言自语)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Ⅳ 对外界 反应异 常 〖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而有过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经历。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 〖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如用双手捂住耳朵,好象能听到旁人感觉不到的声音刺激,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孤独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都在进行有关病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尚不能证明遗传是******造成孤独症的原因。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总之,关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
孤独症与心理障碍
虽然该孤独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孤独症儿童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孤独症儿童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会使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象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孤独症患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的孤独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
孤独症儿童有******训练时期吗?
回答: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会愈好。一旦孩子被诊断(或怀疑性诊断为有"孤独症倾向"),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患孤独症的孩子多在三岁左右被确诊,因此"3-6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训练期,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实验证明孤独症儿童若在学前经过训练,他们的智商可以提高十二点,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的有关研究工作于1991年证实了这一点。这一研究甚至表明,孤独症儿童学前阶段接受训练后智力发展的潜力,超过了正常儿童,因为研究中同样接受学前训练的正常儿童,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几乎不会发生智商的变化。这个测试结果,证明了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并说明3-6岁是关键期。但许多个案也证实,即使是超过这一年龄阶段,方法正确的训练也会使患儿有很大改善,放弃训练矫治,孩子的状况只会愈来愈差,只要开始就不会太迟
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 若想让孤独症儿童尽早的得到早期的干预,早期识别是关键。要做到早期识别又取决于两个环节:医院和家长。
首先是医院的诊断能力。可以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条件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在那里有多少患儿是在三岁之前就是得到明确诊断。许多中国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孩子很小时就发现异常,但在四处求医几年后才得知孩子患得是孤独症。因此建立儿科医生早期诊断体系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其二,将要为父母提供识别发育障碍的基本常识。因为只有父母对问题敏感,他们才能把有问题的孩子送到医院检查。不少孤独症儿童父母在孩子三岁甚至更晚时才送其去医院诊治,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常痛心地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小时候完全正常呀!”这往往并不反映出真实情况,只是当孩子早期有表现时,父母由于缺乏有关信息和专家指点,未能重视到问题罢了。
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训练应注意什么?
回答: ① 没有一种专门的“孤独症训练法”,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切入,首先涉及特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儿童发育发展心理学等。关键是训练者一定要有丰富的孤独症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训练经验。
②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差异很大,所以训练方案必须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即因人而异。制定训练方案之前,被训练的儿童应经过专业工作者系统的观察与测试。
③ 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④ 训练应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有系统的进行。因为不适当的训练内容及学习要求,会给患儿带来因难并因遭到挫折的体验而退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用退缩回避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保护自己,逃避与别人进行学习性的交往活动。
⑤ 早期训练是促使孤独症患者生长正常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强调早期训练的有效性,往往会使人产生过高的期待和希望,从而低估了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严重性,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训练、诱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绝不是能在短时间内使有孤独症障碍的孩子步入正常轨道的灵丹妙药。
对训练常见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回答: ***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目的与手段混淆,如:误以为训练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学会识别颜色,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强迫孩子长时间被动配合,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可能学会了几种颜色,但他对于训练活动--- 这一必须与人交往的过程产生恐惧和厌倦。而这只会对孤独症患儿潜在的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破坏作用,甚至使他们越来越难以与人配合,愈发自闭。所以在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孤独症儿童识别颜色时,训练者首先要意识到:识别颜色首先是借以与患儿发生交往的手段,而导入愉快的交往则是目的。在明确这一点后,训练者的任务就是把握如何让患儿在愉快的交往中学习识别颜色,及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体验愉快的交往。事实是(不只是对于孤独症患者)对所有的人来说,要想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首先取决于每个人是否“乐意参加”,而不是靠被动的压力。
大量训练疗法的有效性研究证明: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感知及人际交往障碍训练时,训练者(******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建立融洽的关系是衡量该项训练是否有效的***重要的标志。